发布于 2025-08-25 12:42:27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纲要》提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指示精神,我们责无旁贷。
在同道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2025年《早期诊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定于2025年9月19-22日在北京商务会馆举行,19日全天报到,20日-21日全天授课,22日撤离。授课或者主持人专家分别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博爱医院)、北京老年医院、杭州师范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等国内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
本次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内容丰富,涉及神经科学领域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治疗,除了单抗药的突破之外,在中西医结合、非药物物理治疗方面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干预方式,比如电针、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时域干涉无创脑刺激(TIBS)和功能磁共振引导下的闭环神经调控AD治疗新进展等。
本次培训班重点向广大同道介绍AD诊疗新进展之外,还将解析神经科常见病症,比如癫痫、头晕等的鉴别诊断与规范治疗最新进展;除了常见症状诊治的详细讲解之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疑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比如朊蛋白病系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参会信息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育处
承办单位: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
日程安排
专家介绍
01
卢洁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专职副书记、放射与核医学科主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副主任、教育部神经变性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先后主持国自然重点、国自然优青、十四五和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北自然重点等20余项课题。获得多项人才称号和科技奖励。SCI文章110余篇,代表作发表在Neuron、Brain、Nat Commun、EJNMMI、Neur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入选全球前1% ESI高被引论文,被世界学术组织F1000推荐。主编(译)专著13部,授权专利18项,主持或参与团标、专家共识16项。
02
韩璎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宣武医院神经精神疾病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委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主席。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国自然评审专家
03
施炯
·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卒中学会脑健康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美国神经病学学会高级委员(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 长期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科教研工作,主持和参加了50 余个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BMJ、JAMA Neurology、Neurology等杂志上发表SCI文章100余篇,担任国自然重点项目评委和SCI杂志杂志审稿人。
04
林华
·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 学会任职:北京医学会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分会 副主委;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 监事;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专委会 常委;北京抗癫痫协会 理事;中国卒中学会神经调控分会 委员;中国认知学会认知与脑调控分会 委员。
· 研究经历及专业特长:曾在第四军医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以及美国范登堡大学攻读博士、博士后,以及访问学者。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面上项目及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多项课题。在Brain Stimul、Eur J Neurol等国际期刊发表20多篇SCI文章。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医学影像、神经电生理以及神经调控技术评价和治疗认知障碍、癫痫等脑疾病。
05
樊春秋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眩晕协作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神经科学技术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京西眩晕联盟指导专家;《中国医药导报》和《北京医学》审稿专家。
06
严超赣
·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9-2024),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获国际人脑图谱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在PNAS和Molecular Psychiatry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引用2.4万余次,h指数49。
07
马敬红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 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病协会评分量表委员会委员及教育委员会委员;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病协会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协作组委员;欧洲亨廷顿舞蹈病协作组会员及中国CHDN协助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调控协作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疾病分会常委;北京神经变性病学会额颞叶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发起和牵头组织了国际运动障碍病协会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MDS-UPDRS)等多个量表的官方汉化和验证工作。曾主持863子课题、合作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及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专项基金。发明专利两项,参编书籍6部。自1999年以来一直从事帕金森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曾多次参与973、863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运动障碍病及认知障碍中心访学。
08
贾宝辉
·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广安门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针灸学博士,神经病学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障碍中医康复方案循证评价及机制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在研课题7项。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10篇,参编著作5部,副主编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康复学会传统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09
郭冕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主任,神经外科学博士 UCLA博士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开展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200余例,为国内开展最早、手术量最多、效果最好的中心之一,向多个中心推广此项技术,积累了丰富经验。主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篇,参编著作3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参与神经外科专家共识6项。曾获得“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人民好医生”等称号。
· 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中国委员会神经刺激调控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10
臧玉峰
·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德清医院TMS中心主任,中国认知学会认知与脑调控分会主任委员。
· 主要从事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计算方法及其在TMS精准治疗以及ADHD的应用研究。提出“局部一致性”和“低频振幅”等方法。带领研究团队开发了REST、DPARSF、REST-GCA、RESTplus等软件。合作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被引用约44,000次(谷歌学术),有5篇主要作者论文被引用2050-3615次(谷歌学术)。2014到2023年连续10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22-2024年入选Research.com全球顶尖科学家。
11
闫天翼
· 北京理工大学二级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IF:10.5)期刊执行主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副主任委员、全国仿生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脑节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ISO/IEC JTC1 脑机接口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脑机制与神经系统疾病诊治领域的理论和仪器设备开发、无创神经调控机理与技术研究。作为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研究成果在脑功能机制研究方向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Neuroscience、智能计算方向IEEE TNNLS、Medical Image Analysis、Neural Networks,临床应用方向Radiology、Alzheimer's & Dementia等期刊发表了SCI论文13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期刊封面、编辑精选论文12篇。牵头专家共识2项,转化获NMPA认证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科技计划15项,相关技术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35项。牵头获教育部/北京市/学会奖励4项。
12
朱朝喆
· 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PI),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脑成像与无创神经调控理论与方法研究,近期主要围绕fNIRS脑成像与TMS\tES神经调控技术,开展经颅靶向定位理论与方法研究( https://transcranial-brain-atlas.org/)。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等。在Science Advances, Brain, Neuroimage, Brain Stimulation等期刊累计发表SCI论文100+,SCI引用近18000(H-index=50),2020-2024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发明专利10项(2项已转让)。受邀撰写国家十三五规划图书《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科学出版社)、《脑-计算机交互前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fNIRS 脑-机接口及神经反馈一章、《神经环路与脑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fNIRS脑成像与TMS空间定位章节。详情见:https://transcranial-brain-atlas.org/ 与微信公众号:fNIRS脑成像与TMS神经调控实验室。
13
谢芳
· 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医学/PET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卓学优秀人才。科技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牵头人。北京师范大学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 HZDR)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 UTSW)博士后。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放射性药物学组委员,中国药学会放射性药物分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物学会理事,上海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分子探针的开发及临床转化,神经分子影像及阿尔茨海默病影像队列建设,以及肿瘤影像。以通讯作者在Nat Aging、Nat Commun、Radiology、Eur Urol、Clin Cancer Res、Mol Psychiatry、Alzheimers Dement(10篇)、JNM、EJNMMI(9篇)、EMBO Mol Med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主持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基金多项,并参与国自然重点,科技部重大等多项重大项目。Alzheimers Dement、J Alzheimers Dis 、View Medicine 副主编,EJNMMI 等杂志编委。以第一发明人参与发明专利多项,担任40多本杂志审稿人。
14
张丽梅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内科教研室主任,科主任;神经内科一病房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疾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脑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哈尔滨分中心负责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神经调控联盟专家委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运动障碍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脑血管病学会卒中疾病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15
闫少珍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与核医学科,副教授,副研究员,主治医师,青年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医管中心“青苗”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功能及分子影像学。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5篇,代表作发表在Brain、Theranostics、EJNMMI等国际高影响力杂志。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6项课题。2019至2021年,连续三年获得美国核医学年会(SNMMI)国际最佳摘要奖、优秀报一等奖及十佳优秀壁报奖。主要学术任职有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青委会副组长等。
16
左秀美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疾病高创中心 副主任医师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脑疾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神经变性与修复学组委员。
· 长期从事认知障碍与神经变性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参与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及疑难病与认知障碍门诊的日常诊疗,作为副主诊医师参与病房临床工作。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遗传学领域有深入研究,参与大规模的痴呆及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多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1部。
17
吕继辉
· 神经病学博士,老年医学主任医师,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老年医学教研室主任。
· 擅长老年神经精神疾病,包括脑血管病、老年痴呆、抑郁、谵妄、睡眠障碍的诊疗。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SCI文章18篇。参编中英文专著和译著共18部。
· 担任北京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疾病防控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等学术职务。
曾获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百层优秀人才、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人文医生”、北京医师协会主办“第六届北京优秀医师奖”、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18
张晓钰
·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老年医学科(综合康复科)主任医师,科副主任;国际医疗部 副主任主持工作;在2018年至2020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老年及神经康复治疗新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先后开展了运动想象、镜像视觉反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反馈式神经功能调控技术、肠道菌群移植等新技术在老年人运动、认知、语言、情绪、睡眠等方面的研究及脑功能影像技术在康复方面的评估应用工作,先后主持及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获得专利5项。
·社会任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京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理事会理事;北京转化医学学会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心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组成员
《中华养生保健》杂志编委
《Neurodegener Diseases》审稿专家等学术兼职。
内容摘要
韩璎——2024年《AD诊断与分期修订标准》开启AD早期、精准诊断新时代
2024年AD诊断新标准问世后,详细阐述了AD核心标记物的分类以及在AD生物标记物分期诊断中的作用,并且结合了AD的临床症状分期诊断后的AD综合诊断,对临床医生诊断分析病情具有极大的帮助。新标准又把无创与便捷的血p-tau217纳入了定性诊断AD的核心1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开启了AD早期精准诊断新时代。
施炯——阿尔茨海默病疾病修饰治疗
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疾病负担沉重;阿尔茨海默病通常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患者发展到最后通常完全丧失自理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AD目前流行病学趋势严峻,疾病负担沉重;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AD人群庞大,且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高。目前AD尚无明确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六大假说,其中Aβ和tau蛋白为主流假说。该假说认为,Aβ导致tau蛋白错误折叠及扩散,可能是AD的上游病理生理事件。AD目前的研发管线以疾病修饰疗法为主,针对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的药物是目前获批的AD疾病修饰疗法。其他方向疾病修饰疗法包括靶向tau 蛋白病理、神经炎症及突触保护等相关机制,目前仍多在Ⅱ/Ⅲ期临床试验阶段。除药物干预外,非药物干预能够通过影响病理生理通路(如减轻炎症、改善神经可塑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病程恶化,广义上也可被认为具有一定“疾病修饰”作用。未来,抗AD药物的研发将立足于高效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新发病机制的探究,多个生物靶点以及考虑个体化药物治疗。
林华——发作性症状鉴别
神经系统疾病有些症状为发作性表现,发作症状常短暂,表现各异,来就诊时很难看到发作症状,神经内科医生经常需要鉴别这些发作性症状是癫痫发作还是心因性发作、心源性事件、PKD、抽动症、肌张力障碍发作、TIA、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睡眠行为障碍(夜惊症、错乱觉醒、梦魇)、睡眠运动障碍(睡眠惊动、RBD、节律性运动障碍)等等,通过视频录像,来认识这些发作性症状对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樊春秋——头晕类疾病诊疗思路
头晕类疾病因其种类繁杂,涉及多个交叉学科,导致诊治困难。本次课程,将从头晕类疾病的ICVD诊治流程梳理,讲解头晕类疾病的诊治框架,并简要梳理不同前庭综合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严超赣——大数据引导下的结构磁共振扫描预测AD风险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及时干预依赖于早期发现。我们将此前开发的基于MRI的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中国SILCODE队列(722名参与者,1,105次MRI扫描),并增强了其可解释性。该模型在北美数据上训练后,在AD分类任务中展现出跨种族的强泛化能力(AUC为91.3%,灵敏度为95.2%),并能在AD进展前超过5年准确识别出86.7%的高风险个体。可解释的深度学习分析揭示了AD的不同脑亚型,包括一种与快速认知下降相关的轻度认知障碍亚型。模型生成的风险评分与认知指标及血浆生物标志物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开源模型具有作为一种可获取、高效的筛查工具的潜力,能够广泛应用于识别AD高风险人群。
马敬红——tau蛋白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本课程以临床实践为重点,着重讲解帕金森病早期如何进行药物种类的选择,各类药物起始治疗的优缺点,何时启动药物治疗等临床关心的话题,同时讲解在治疗过程中帕金森病常见的运动并发症,包括剂末现象和异动症。临床上如何识别多种表现形式的运动并发症及其处理。通过本课程您将全面了解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处理方式。
贾宝辉——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认识及临床基础研究进展
梳理中医对痴呆的认识,痴呆患者的中医临床表现,痴呆病人中医临床的证型特点,辩证用药。中医非药物疗法的辩证思路和选穴治疗。中医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
郭冕——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目前,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重点介绍该术式的机理、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和单中心的病例手术的初步统计情况。
臧玉峰——fMRI引导下精准定位的TMS治疗AD新进展
经颅磁刺激(TMS)无创、可以精准定位(约5mm)、并且在某些疾病有明确疗效。TMS治疗AD也显示了一定的疗效,但疗效差异比较大,有效的靶点不清楚。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是如何对患者的异常脑活动定位,从而引导精准定位TMS治疗。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不需要注射任何药物,兼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设备比较普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荟萃分析发现早期AD后扣带回低频振幅减低,这与beta淀粉样蛋白沉积部位非常吻合。对AD异常脑活动进行个体化精准定位TMS治疗,有望改善症状、延缓其病情的发展。
闫天翼——无创神经调控技术与应用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指通过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S)和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等多种技术,调节神经系统内的病理神经活动,以达到治疗效果,现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传统的神经调控技术是根据对局部脑网络功能的了解,在预先定义的组水平差异分析中针对特定的脑网络进行调控。然而,不同个体的脑网络位置和大小各不相同,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一致。为了在个体水平上更有针对性地靶向脑区,本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绘制个体水平的功能脑网络,并开发高频率、多通道的 tES 设备用于调制深层脑结构。此外,本研究还建立了个体化九层大脑模型,并优化了模型模拟算法。我们的研究已应用于失眠、焦虑和认知障碍患者。
朱朝喆——无创神经调控精准定位新方法与临床应用
非侵入神经调控技术(TMS、tDCS、tTIS等)通过放置在头表的刺激设备无创地刺激和调控神经活动,已成为神经与精神疾病极具潜力的治疗手段。TMS线圈和刺激电极的精准定位是有效刺激到目标脑区(脑靶)的前提,也是临床疗效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目前的精准定位主要借助患者个体结构MRI图像引导的神经导航系统。而在临床日常场景下,通常只能借助稀疏的国际10-20系统地标点(电极帽等)辅助定位。因此,如何在不借助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的导航系统,甚至不需要扫描患者磁共振图像的情况下,实现对临床指南上的全部常用靶点,以及基于影像学研究不断涌现出的新靶点进行毫米级的精准靶向定位,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挑战。报告人团队在前期经颅脑图谱研究的基础上,对神经调控领域三类脑靶:(1)脑区级靶子(如DLPFC、M1等)、(2)标准脑空间脑靶点(如MNI坐标)以及(3)个体化脑靶点(如斯坦福疗法靶点个体空间坐标)分别给出了不依赖导航系统的精准定位方法,并结合抑郁症与AD治疗应用,展示其具体使用流程与操作(方法详见:https://transcranial-brain-atlas.org/)。希望新方法对推动临床精准定位及其标准化操作起到积极作用。
谢芳——PET分子影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Aβ和tau的沉积为主要病理。但是A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参与的病理过程较为复杂。随着AD的疾病修饰治疗时代的到来,其早期诊断和精准诊断显得十分重要。PET是研究AD病理最好的工具。本报告主要介绍华山医院PET中心开展的与AD相关的Aβ和tau PET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以及辅助疾病修饰治疗的作用。同时介绍利用突触囊泡蛋白2A(SV2A) PET研究突触与tau蛋白的关系。进一步介绍了突触在AD中丢失的途径,为后续我们进一步完善突触在AD中的作用,开发靶向突触的干预方法提供基础。
张丽梅——PDD与AD的临床重叠
帕金森病人晚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的临床特点复杂多样,部分病人表现有AD的病理特点;而AD病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帕金森综合征的运动症状,提示对这种重叠现象做深入探索。应如何对这类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也是管理此种现象病人的现实问题。
闫少珍——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脑成像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早期诊断和病理机制研究仍是临床与科研的重点。近年来,多模态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AD的早期识别、病理机制探索及疾病监测提供了重要手段。本次将重点介绍多模态脑成像技术在AD研究中的应用与最新进展,将系统讲解结构MRI、功能MRI、FDG PET、Aβ-PET和tau PET等影像技术在AD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此外,还将介绍人工智能在AD影像分析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以及未来可能的新型影像生物标志物。
左秀美——脑淀粉样血管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以淀粉样物质在脑膜、皮层的中小动脉壁上沉积为特征的一种脑血管病变,以β-淀粉蛋白沉积最常见,目前发病机制不清。可以有多种临床表型,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还可以出现暂时性局灶性神经症状发作、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CAA相关炎症等。同样影像学表现也多种多样,如脑叶出血、脑微出血、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皮质表面铁沉积、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白质高信号、微梗死等。淀粉样蛋白-PET可发现脑内淀粉样蛋白沉积,但目前的标记物不能区分是血管内还是老年斑内淀粉样物质沉积。CAA的治疗要慎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溶栓药物,CAA相关炎症的患者可考虑应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或其他免疫抑制疗法。
吕继辉——“虚拟现实”引导下的模拟现实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新进展
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属于高级脑功能。认知功能的一方面或多方面受损,可导致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能力轻微或明显减退的综合征。认知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损害给家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但现实的评估和训练对人力、场地、资质有需求、一致性较难、数据存储受限。
虚拟现实(VR)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生成的三维模拟环境,通过特定设备沉浸其中,并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VR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无创性的优点,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辅助认知障碍的评估、诊断和干预。有研究发现VR认知训练3周,3次/周,20分钟/次提高了AD患者的长时空间记忆,且对健康老年人的执行功能有益;VR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训练5周,2次/周,45分钟/次,提高了轻中度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洗漱、穿鞋、找衣服、记忆训练、模拟厨房、TV新闻、杂货铺、药店、美术馆等。本报告分享了VR-ADL训练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方法、结果讨论和发展展望。除了临床应用,VR技术还有用于老年照护教学和健康宣教的探索。
VR训练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尚无共识,但有报道VR训练可致部分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定向障碍、跌倒、兴奋、激越、淡漠、幻觉等症状;还有应用者反映感到无聊、不感兴趣、不习惯、与现实切换困难。总体来说VR对认知障碍老年人是积极体验:有意义的互动、积极的表达,并对日常功能产生长期影响。在使用之前、期间和之后,必须考虑负面影响,掌握适应人群和逐渐过渡。
总结和展望: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手段,VR在认知评估、诊断、康复、教育、照护等领域有开发推广前景;VR对MCI和轻度痴呆老年人可能产生积极体验:有意义的互动、积极的表达,有益认知和日常功能;在使用之前、期间和之后,必须考虑负面影响、适应人群和逐渐过渡;通过技术进步有更多选择、减少不良反应。
张晓钰——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的标准化评估体系与临床新技术应用进展
在全球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脑健康的重大疾病。报告人聚焦AD康复治疗的前沿进展,从疾病背景与临床挑战出发,系统介绍标准化评估体系的构建,包括临床量表(如ADAS-Cog、MoCA)、生物标志物(血浆GFAP、CSF p-tau217)及功能影像(tau-PET、rs-fMRI)的多维度应用。深入解析肠道菌群移植、神经调控技术(rTMS/tDCS)、清氧治疗、VR训练等新技术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证据,结合最新研究突破(如IDO1抑制剂、司美格鲁肽的护脑潜力),探讨个性化治疗策略。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呼吁通过多学科协作突破技术瓶颈,推动AD治疗从“疾病干预”向“认知健康维护”转型,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提供新思路。
一、疾病背景:当老龄化撞上“认知危机”
首先看一组数据: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比22%,预计2030年AD患者将突破2600万。从发病机制看,A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缠结与神经炎症交织,单一药物难以奏效;从临床挑战看,早期记忆减退常被忽视,确诊时多为中晚期,且家庭年均支出高达15-30万元,护理资源缺口巨大。这警示我们:AD防治必须前移,从“治疗疾病”转向“维护脑认知健康”。
二、标准化评估:打开精准治疗的“钥匙”
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评估。我们已构建“临床量表+生物标志物+功能影像”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
- 临床量表:ADAS-Cog量表通过12项认知任务(如单词回忆、指令执行)量化认知损伤,MoCA量表侧重轻度认知障碍筛查,NPI-12项量表捕捉精神行为症状(如幻觉、焦虑)。
- 生物标志物:血浆GFAP反映神经损伤程度,p-tau217、181特异性识别AD病理,结合PET扫描显示tau蛋白沉积,可将早期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
- 功能影像:海体积的早期变化,rs-fMRI捕捉脑区连接异常,如默认模式网络功能减退,为制定认知训练方案提供靶点。
数据显示,标准化评估使早期诊断漏诊率下降60%,患者接受疾病修饰疗法的时间提前2年,认知衰退速度延缓30%。这证明:评估体系不仅是“诊断工具”,更是干预方案的“导航系统”。
三、前沿技术:改写AD治疗的“未来图谱”
(一)肠道菌群:从“肠脑轴”到“脑病肠治”
AD患者肠道中拟杆菌、乳杆菌减少,克雷伯菌等促炎菌增多,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下降,通过迷走神经激活小胶质细胞,加剧Aβ沉积。2023年《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研究发现,临床前AD患者的肠道菌群β多样性显著改变,特定细菌分类群与Aβ斑块负荷高度相关。
我国赵兴明团队构建了全球最大AD肠道菌群数据集,发现13种差异菌属可作为无创诊断标志物,结合菌群移植治疗的临床试验(如解放军总医院的FMT研究)已显示,患者外周炎症因子下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提升。这预示着“肠道菌群调控”有望成为AD预防与治疗的新靶点。
(二)神经调控:激活大脑的“自愈开关”
1.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高频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诱导长时程增强(LTP),促进神经可塑性。临床研究显示,每周5次、持续4周的rTMS治疗可使AD患者单词回忆正确率提升25%,脑区葡萄糖代谢显著改善。
2.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通过微弱电流调节皮层兴奋性,增强α波段脑电同步性(如前额叶区连接强度提升30%),改善注意力与执行功能。联合认知训练时,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善率达40%。
3. 深部脑刺激(DBS):针对中晚期患者,植入电极刺激基底前脑胆碱能系统,可缓解记忆衰退,延长独立生活时间。等
(三)创新疗法:从“清氧”到“数字康复”
1. O₂-O₃自体血疗法:通过臭氧激活抗氧化酶(如SOD),促进Aβ清除与脑血流改善。随机双盲试验显示,治疗12周后,患者MMSE评分较对照组高2.1分,脑脊液p-tau181水平下降15%。
2. VR视空间训练系统:利用沉浸式虚拟场景(如迷宫探秘、立体拼搭)提升空间认知能力,患者训练依从性达85%,较传统方法提高3倍,尤其对偏侧空间忽略患者效果显著。
四、未来展望:突破瓶颈,走向“精准防控”
当前,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多技术融合等方向展现广阔前景,但仍面临技术瓶颈: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免疫治疗的炎症反应、多模态协同机制尚不明确。
为此,我们呼吁:
1. 加强早期筛查:推动社区层面的MoCA量表初筛与血液GFAP检测,实现“超早期干预”。
2. 研发个性化方案:基于脑肠轴干预、基因分型制定精准治疗策略,如针对APOEε4携带者的预防性菌群调节。
3. 促进多学科协作:神经内科、康复科、影像科、微生物组学联合攻关,构建“评估-干预-随访”闭环。
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
二〇二五年八月二十五日